明初,明军本来已夺取了承德这一片土地,可后来又放弃了,把军队和民众都迁到长城以内,使这一带成为“边外弃地”,荒废二百多年。
清初,满族人以开发者的姿态进入承德一带,由于历史有一段“空白”,他们对这里的过去不甚了了。承德的许多名山、古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最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当属双塔山。那挺拔而起的奇峰,那修在山巅的古庙,谁也搞不清来龙去脉,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骚客,都对它一唱三叹,留下了许多诗篇……
双塔山
[清] 弘 历
双峰耸翠肖浮图,鹿苑当年了不殊。
人影东西照滦水,插云南北擬明湖。
双塔山
[清] 颙 琰
双塔矗云际,何年灵鹫来。
若闻铃替戾,永镇岭崔巍。
示相全超刦,凌空不染埃。
浮图天造就,土木漫凝胎。
双塔山
[清] 嵇 璜
窣堵波明入画图,双尖马耳故应殊。
一鞭重指滦河北,绝胜扁舟西子湖。
双塔峰歌
[清]蒋廷锡
远山月落天鸡唱,长风吹雪度层嶂。
雾花作雨十里香,扶桑鞭促金鸟上。
断云忽露两峰尖,半隐半明失顾瞻。
太阳高照阴霭散,塔影双插惊排签。
红云一握递迎送,糁金石色光浮动。
谁将玉斧中劈开,比肩而立相伯仲。
左峰仿佛生紫烟,镂开三穴皆天然。
山根疑与凿圭实,上穴大小珠窝圆。
日光直射圆镜赤,玲珑透漏仇池天。
右峰稍低如拱揖,浮图相对神功全。
须臾马首齐向东,两峰体合如一峰。
石屏方正卓然起,峰巅绿树阴濛濛。
行行二里山脚走,右峰转左左转右。
嵌空突兀亦非常,面面皆惊峰势陡。
忆从先臣宦粤省,梅花村上罗浮顶。
百二十里老人峰,没膝黄云盘石磴。
复记前年登华山,莲山朵朵云霓间。
仙人掌冷挹紫瀣,玉女盆虚围翠鬟。
今朝所见真大观,半空落下青琅玕。
山回路转双塔隐,行人马上回头看。
生平足迹探奇秘,饱眼山川皆帝赐。
愧无米芾画石笔,写出双峰挂帆势。
双塔峰歌
[清] 查慎行
滦河之水鸣淙淙,晨光欲透草木蓊。
千岩浮动万壑充,十里雾湿三光毁。
阳鸟展翅烟摅虹,倒射石壁纷青红。
中有两峰迥不同,向人腾跃比祝融。
厥初生时谁所砻,分而为二疑灵霳。
自从巨斧开鸿蒙,势欲复合难弥缝。
小者为霍大者宫,前高后亚儿随翁。
其巅石笋各卓空,如宰堵波馋圆穹。
其旁老松垂薤葱,雨露已费千年功。
初从南麓瞻崇隆,恍然御气乘罡风。
青天一碧悬双篷,仙舟出没波涛洪。
形随径转日在东,并作高柱孤垅蜒。
首末稍敛中微丰,异哉三窍何玲珑。
下空三门拆崆峒,中央一线星光通。
最上一穴磨青铜,团团皎月非朦胧。
洞贯腹背岂羿弓,谁与人力争天工。
须臾位置移匆匆,左右互异惊愚朦。
渐行渐远渐不穷,回头依旧藏霾露。
我思佛力大且雄,舍利所在塔庙崇。
十万照耀开盲聋,僧伽兴废会有终。
岂如此山媲华嵩,巍然俯辟荆榛丛。
绵亘古塞接蝠蝓,劫火不坏况兵戎。
地虽僻左秀独钟,昔名未彰今始蒙。
吾皇盛德迈帝鸿,尽摄六合归牢笼。
年年雅诗赋《车攻》,山庄近在封域中。
已获顾盼邀重瞳,何须秩记偕三公。
小臣作歌达圣聪,特与此日庆遭逢。
双塔山
[清]英和
排闼遥峰回,贪看马漫催。
俨然双塔立,疑是五丁开。
缥缈瞻仙屋,经营仿钓台。
搏风如有翼,一举白云隈。
康熙取刀双塔山
据传,康熙皇帝有一口心爱的宝刀。白天,这口刀佩戴在腰上,夜里睡觉,也把刀悬在伸手即可拿到的床前,形影不离。每天清晨,他总要亲自把宝刀擦拭一遍,然后舞弄一回,就连服侍他的太监卫士也休想动这刀一下。而说起这口刀,还有一段故事呢。
那年,康熙北巡木兰秋狝,住在滦阳行宫。看到向东不远,有两根粗大奇异的石柱,一南一北,比肩而立,形似宝塔,更奇怪的是,南面石柱的峰顶,还建有一座砖塔。康熙心里纳闷,究竟是谁在这几十丈高的擎天巨石上,建起这座砖塔?勇敢好奇的康熙决心要亲自登上双塔山,揭开砖塔之谜。
他命令行宫总管构木为梯,一层一层往上搭。但木梯搭到石柱的多牛截时,由于石柱上粗下细,说什么也搭不上去了,只能向外倾斜着卡一根儿丈长的木杆,但还差一丈来长才能达到峰顶。好在康熙幼时练过攀援之术。他浑身上下收拾利落,腰挂系有飞虎铁爪的长绳,攀到木杆顶后,又抛出巨虎爪,借绳攀援。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爬上了双塔山。康熙上了南塔峰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砖塔。进入塔门,里面有石桌、石椅、石床。石桌上摆着许多小方木匣,墙上,挂着一口鱼皮禅刀。康照定了定神,把桌上的木匣轻轻打开一看,竟是满满一匣拇指肚大小的珍珠。又打开一厘:是天上有、人间无的各样红玛瑙。他把所有的小木匣都打开:有珍珑翠玉的小宝塔;有金缕雕织的龙风戏珠,有琥珀游龙戏水爵……珠光宝器,不一而足。等打开最后一只小匣,把他惊呆了,却是失踪多年的传国至宝--金镶玉玺。把康熙喜得手舞足蹈,口中不住念道:“真乃天赐吾也,真乃天赐吾也!”他正发愁如何把这许多宝物带回去,忽然发现桌子里边还供着一片小石碑,上边有字。康熙用手抹去了碑上坐土,一念碑文:只许取一物贪者休出门。康熙知道这是神仙所嘱,不可不遵。但是取件什么呢?他一眼看到金镶玉玺,想到:这金镶玉玺乃是传国的稀世珍宝,古来多少帝王为夺此宝物处心积虑,大动干戈啊。今天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到了我手里,还是拿这件吧。他把玉玺装进木匣刚要往怀里揣,转念一想: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为这东西红眼垂涎,煞费苦心地要夺得它,弄得多少生灵涂炭;而得到它,却不能帮我安邦定国。不能要这个,不能要这个!想着,又把金镶玉玺匣放下了。拿件什么好呢?康熙一抬头,忽然看见墙上挂着的那口禅刀。把刀摘下来一看,鱼皮鞘已经干裂,刀鞘上的蹬箍也早已绿锈斑驳了。他慢慢地把刀抽出来,只见青光闪闪,寒气逼人。一试刀刃,锋利无比。康熙不素喜练武,更喜欢好刀剑,此刻看到宝刀,那些金珠玉玺早就不在眼里了。他喜滋滋地转过身来向石碑鞠了一躬,然后拿刀出了塔门。从原路下到地面,脚刚沾地,突然一阵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吹得人睁不开眼睛,耳中只听得“喀叭喀叭”的响声。风过之后,大家一看,登塔的木梯已被风刮倒了。
康熙这口宝刀轻重适中,削铁如泥,更秉它通灵性,一有敌情,便呼呼做响。有一次,康熙率文武官员在木兰围场演武露宿,忽然军营里有了刺客。刺客一接近康熙的御帐,宝刀就“当”的一声,从帐壁掉到桌子上。康熙惊醒操刀在手,刺客刚挑开帐帘,就被康熙一刀给斩了。
从此,康熙更爱宝刀,行则随身,卧则做枕。几年后,将刀恋恋不舍地赐给了在平定准噶尔蒙古噶尔丹叛乱中立下大功的达翰尔大将希克丹。
双塔山的传说
出市区过广仁岭后,抬头南望,就会看到几座山峰组合成一尊巨大的卧佛,馒头山是头、椅子山是胸部,卧象是腹部,卧大梁是腿部,而双塔山则似烧在佛脚下的香,在卧犬梁的南侧还有鬼斧神工、猿人头、棺材石等奇特自然景观,这里有着动人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双塔山和其它山峰一样,并没有突出来,两座小庙坐落在峰顶之上,庙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和尙。老和尙身为出家人,但生性残忍,净干鸡鸣狗盗之事,为地方一害。小徒儿年龄虽小,但心地善良,颇通佛性,老和尙养尊处优,常逼迫小和尙千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活。稍不顺心,非打即骂。小和尙逆来顺受,常常一个人跑到对面的椅子山玩耍、打座,急经。在椅子山下边有一天然泉眼,当地老百姓叫大石缸,其水甘甜。在泉眼的旁边长着一株千年吸收天地精华的人参,看到小和尙的悲惨遭遇,常变成一个身穿红兜肚、头扎小辫的人参娃和小和尙玩耍,两人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老和尙从山下回来,见徒儿没有给自己准备好洗脚水,勃然大怒,将小和尙打得遍体鳞伤,小和尙偷偷跑到椅子山哭泣,人参娃走了出来,用泉水帮小和尙擦洗伤口,然后用手抚摸小和尙的伤口,小和尙觉得伤口不疼了,仔细一看伤口全好了,小和尙高兴地跳起来,和人参娃一起玩儿到太阳落山。回到庙里,老和尙见小和尙的伤全好了,觉得很奇怪,他知道其中必有缘由,便装出很心疼的样子说,师傅今天打你打重了,伤疼不疼,并拿出好吃的给小和尙吃。老和尙从没对小和尙这样好过,小和尙很受感动,就把人参娃和他一起玩并给他疗伤的事全都说了,并说自己现在身上一点都不疼了。老和尙说:“那你愿不愿意永远和人参娃在一起呢?”小和尙天真地点点头,“当然愿意,师傅有什么好办法吗?”老和尙说:“这好办,师傅给你一条念上咒语的红线,人参娃要和你分手的时候,你将红线系在他身上就行了,记住,千万不能告诉人参娃。”第二天,小和尙又到椅子山和人参娃一起玩。太阳落山时,人参娃说,我该回家了。小和尙趁机将红线拴到人参娃身上。分手后,小和尙飞快地跑回庙里告诉了老和尙,老和尙拿着铁锹,顺着红线找到了人参,挖出了一株二尺多高的大人参。回到庙里,老和尙迫不及待地将人参洗净,放到锅里命小和尙烧火素汤。一切安排完后,老和尙对小和尙说:“我下山去请你师伯,你要好好烧火,回来咱们一起喝人参汤,长生不老,哈哈哈……”,老和尙狂笑着走了。小和尙边烧火,边落泪,觉得对不起人参娃,心里非常恨师傅心狠手辣骗了自己。正在这时,忽听锅里人参娃喊救命的声音。小和尙一惊,蹭的跳起来说:“人参娃,我怎么救你呀。人参娃说:“你把锅掀翻,把汤浇在地上,我就得救了。”小和尙立即用水浇灭火,使劲儿将锅掀翻。人参娃喊到:“快往后退。”小和尙跑出去 20 多米远,这时突然响起了呼降的声音,只见山峰顶着两座小庙开始上涨,老和尙刚到山下,觉得不对头,又听到呼隆的声音,急忙转身往回跑,到近前一看,山峰在上涨,小庙已升到牛空,气得举起开山巨斧,一斧砍下去,将山劈成了两牛,就成了现在的双塔山。小和尙见状,为救人参娃,跑过来与师傅搏斗,被老和尙一掌打死。这时人参娃已恢复法力,老和尙举斧又砍,被人参娃一拳打倒,斧头被震飞到双塔山南侧的沟里,下落时,劈开了一块 20 多米高的原石,就是现在的“鬼斧神工”人参娃请来二郎神的啸天犬将老和尙压在山下,永远不能再为害百姓。将小和尙的尸体葬在“鬼斧神工”旁,让老和尙日夜为他守陵,就形成了现在的卧犬梁、猿人石、棺材石等奇特景观。人参娃则在庙里修炼,为民解难,终成正果,幻化成一尊大卧佛永远镇守在双塔山,保一方平安。老百姓则习惯称庙里的神仙为王大仙,逢年遇节,双塔山香火旺盛,经久不衰。
非遗内画文化介绍
内画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诞生于清代嘉庆年间。内画是在透明的玻璃壶、水晶壶内壁上作画。因为内壁光滑不易着墨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图案。后来艺人们为了便于创作,又用金刚砂、铁珠子加水在烟壶内来回摇晃,把烟壶内壁磨成乳白色,细腻而不打滑便于细部勾画,和熟宣纸效果一样。所以说内画是烟壶造型艺术和微画艺术有机完美的结合体,它以丰富的材质、小巧玲珑的造型、精美绝伦的工艺和高超细腻的画工被誉为“鬼斧神工”的艺术,而受到收藏家的青睐。该项目于 2010 年被批准为市级非遗名录项目,项目类别为“传统美术”。
2019年作者李宏被评为“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承德市双滦瓷艺斋简介
双滦瓷艺斋成立于2004年7月,位于双滦区双塔山公园大门西侧。因受季节影响,景区开放期间正常营业,入冬后到第二年4月中旬以前都在家中完成作品。现在瓷艺斋主人为退役军人刘春阳。
刘春阳,1961年出生,承德市双滦区人,1979年12月参军,原北京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基地51272部队服役,1982年退伍回承。他出生于刻瓷世家,是刻瓷艺术非遗传承人。自幼酷爱绘画,1998年跟从父亲刘士俊学习刻瓷艺术。艺术刻瓷是工艺美术中一枝独秀,是用专门工具在光滑坚硬的瓷制品表面上刻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作品,尤其雕刻人物肖像更是层次分明,感情丰富,质感强烈。是自己欣赏、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因是纯手工刻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刘春阳同志在刻瓷艺术上精湛有创意,从事刻瓷20多年曾经上过中央4台专题片,河北、承德台也做过相关报道,参加过全国、省、市展出活动,并获得了许多大奖,在全国刻瓷艺术领域中可以说是小有名气。其中2005年获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作品获第三届河北省旅游商品大赛铜奖、2007年被承德市旅游局、承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十佳旅游商品。
一、文献初载
双塔山一名最早见于清代。《钦定热河志》(1781年成书),书中记载∶“双塔山在滦平县治北八里,距喀喇河屯行宫东北八里,双峰矗立百余丈,如宰堵坡高下相亚,……”。
喀喇河屯行宫是清代帝王在热河建立的最早一座行宫,也是清帝北巡的重要驻跸之地,双塔山因与皇家行宫相邻,逐渐进入皇家视野。
二、早期人类活动
考古学家在双塔山周边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的磨制石器和陶片,表明此地曾是古人类活动区域。辽代(916-1125年)通过文献《辽史·地理志》推测当时的契丹人已在此进行大型祭祀活动。
三、辽代契丹文化遗存
1、古塔建造与契丹智慧
双塔山峰顶现存的两座石塔,是辽代佛教文化的珍贵遗存,据推测建于1300年前(辽代早期),北峰高40米,周长74米;南峰高35米,周长34米,形似佛教宝塔,峰顶现存有两层残塔,1996年到1997考古专家先后对双塔山进行了4个月的考古调查后推测为墓塔或宗教建筑。1998年又再次对双塔峰及峰顶遗存残塔进行考古清理调查,进一步明确了双塔山峰顶古塔为辽代早期建筑,是契丹民族崇拜神山,信仰佛教习俗的产物。契丹人利用两石柱间距作为支点搭建木梯,将建材逐层运至峰顶,展现了高超的工程技艺。峰顶小庙(峰顶遗存残塔)、刻有“王仙生”的石碑及韭菜田遗迹,至今成为未解之谜。
2、地理与文明交融
双塔山所在的承德(热河)地区曾是辽代游牧民族活动的核心区域,其独特的砾岩山体于侏罗纪时期经燕山造山运动而形成,独特的山体被契丹人赋予宗教和祭祀意义。双塔山地区作为中原与草原文明的交汇节点,此地见证了辽代边疆治理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存。
3、宗教文化融合
辽代时期,佛教在北方地区广泛传播,双塔山峰顶的双塔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契丹人信仰佛教,他们在双塔峰顶建塔,既是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也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这两座石塔的存在,为研究辽代佛教文化、建筑艺术以及契丹族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清代时期的文化延续
1、《承德府志》记载
“东塔(南峰)之巅有古庙,不详何人所建,已就倾圮,旁有一小碑镌“王仙生”三字”。
清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详细描述:‘‘山庄之西,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时有云片往来……’’。
2、清代皇家探索与整合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命人架木为梯登顶探查,发现峰顶遗迹并作《双塔峰》诗。
清代通过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的建设,同时将双塔山一并纳入皇家文化体系,成为贵族游览胜地。并在双塔峰周围建有道教三仙观,佛教七宝楼等建筑,进一步融合了皇家佛道文化与自然审美。
3、帝王巡幸与题咏
随着清代帝王对“北巡塞外”的重视,双塔山也随之进入了“塞外巡礼”体系,成为皇家文化的重要载体。
康熙:1691年首次驻跸喀喇河屯行宫,并作《望双塔峰》诗:“嶙峋双塔倚云端,疑是仙人碧玉簪。”
乾隆:1754年命画师张若澄绘《双塔峰图》,并题诗:“至今塔旁石,犹有凿云痕。”此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嘉庆:1811年登临后写下《双塔峰记》,感叹道∶“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及”。
五、多元文化交融与传说
1、契丹人将民族信仰、佛教信仰、萨满信仰与自然山体完美融合,清代则融入道教及汉族风水观念,注入皇家文化载体,体现出了多民族文化层叠。
2、未解历史谜团
峰顶小庙建造动机、石碑“王仙生”身份、韭菜田用途等,至今均无定论。仍是未解之谜。乾隆时期探查记录显示,塔顶可能曾为隐修场所或祭祀遗址,但缺乏直接证据。
六、地质与人文的共生关系
双塔山两座石峰为亿万年前砂岩和页岩型成的紫色岩系遗迹,经风化形成柱状奇观。契丹人依托独特地貌选址建塔,清代则赋予其文化象征,形成“自然奇观—人工遗迹—皇家叙事”三重历史脉络。